• 2017年02月22日农历丙申年正月廿六
  • [第65期]    第3版 版
第3版
 
英都长潭昭惠庙史略
字体大小     

    长潭溪是英溪最大的支流。宋代,泉郡望族王姓有一派聚居英都的恒坂、走马墩,人口众多,形成了恒坂墟农贸集市(又称“王坂墟”)。恒坂墟集市的建立,带动了英溪河运的繁荣。船夫拉纤,小型驳船经拉纤逆流而上可到达恒坂墟渡口樟林潭。但长潭段溪面开阔,水势到此趋缓,且又有空旷的溪埔,是天然的泊船良港和装缷货码头。从英都运往泉州港的大宗农产品如粮食、茶叶、丝绸、木材薪炭都在此交易装船发运,而从泉州运入英都的红砖、杉木、石灰等大宗建筑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品亦在此缷船登陆。长潭码头成为当时英都的大型农产品物资集散地。风樯摇动,商肆林立。现在的“吟下”、“后埔巷”、“将军脚”、“航尾”、“店仔口”等地名,都是当年此地商务活动繁荣的见证。长潭昭惠庙是当时的商户、船家从丰州九日山下昭惠庙分炉而来的当境神庙。

    长潭昭惠庙位于狮子山(又名“紫山”)西麓,背山面水,座东朝西,面向长潭码头及“吟下”街市,奉祀海神仁福尊王。因地号“石狗穴”而被俗呼为“石狗宫”,还因溪岸有巨石拍浪发声而别称“水吼宫”、“水口宫”。宋时香火最盛。元兵入泉后,作为宋室功臣后裔的王姓拒不归顺元廷,为避追杀,乃远离英都,昭惠庙香火一度式微。入明,翁山洪氏接续奉祀,西四房分居西庄美村的族裔奉为当境神庙。虽然后来随着英都墟市的转移,英溪码头从长潭移至董林、西湖,但沧海桑田的变化并未影响一方善信对仁福尊王的信仰崇拜,长潭昭惠古庙香火依然传承。

    196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长潭昭惠庙被毁。2014年西庄美善信商议复建事宜,适逢英东村民委员会规划建设“白玉新村”,经统筹协调,于2016年南移庙址择吉复建,始成现在规模。

    长潭昭惠庙是英都现存的古庙之一,见证了七百多年来英溪河运的变迁,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传承着一代代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信仰崇拜,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IMG_4199(20170223-1013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