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05月25日 农历丙申年四月三十
  • [第66期]    第4版 版
第4版
 
老翰林洪科捷的家训
字体大小     

    洪科捷(1687-1759),字成仲,号默斋。南安英都人,翁山洪氏东四房第十四世。清康熙辛卯年(1711)举人,乾隆己未科(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与儿子洪世泽(清乾隆丁巳年[1737]博学鸿词科进士、翰林院检讨)并称为“父子翰林”。是古代泉州府唯一的“父子翰林”。英都人俗称洪科捷为“老翰林”,洪世泽为“少翰林”。

    翁山洪氏族谱记载洪科捷少年读书“刻苦自励”,“通才敏识,博贯经史”。他在25岁时就中举人,在福建浦城县担任教谕。之后参加京城会试历20多年,在53岁时中进士,以才优选入翰林院,次年以“双亲年逾八十”为由申请退休。享年73岁。

    洪科捷在康熙辛卯年(1711)乡试中举,乙未年(1715)被选授浦城县教谕。此前,任该职者主要精力用于收受词牒,协助县尹处理诉讼案件。而洪科捷到任之后,以“振学兴文”为己任,捐出俸薪修理学宫,“更新门庑”。“召诸生讲学,亹亹不倦”。从此浦城学风大振,文运一新,人才辈出。他常说:“居官当尽职报称,尽己奉公,斯不负科名也。”

    康熙戊戍年(1718),洪科捷卸任回乡,继续攻书,但赴京会试屡屡不第。他并不灰心,意志愈坚。课书之余,他还为首倡议维修宗祠,修葺祖坟。又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倡修南安县文庙。并亲自参加募捐,主持建筑事宜。乾隆丙午年(1726)夏旱,谷价骤涨,积粟之家,囤积居奇。洪科捷说:“宗族乡党,休戚与共,吾宁独饱乎”!亲自动员并率领诸有力者在宗祠内平粜,平抑粮价,使饥民度过难关。

    乾隆已未年(1739),年已53岁的洪科捷,在历经21年不懈努力后,终于考中二甲第五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别人看来正当青云得路之际,洪科捷却于庚申年(1740)春与早他2年中博学鸿祠科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的儿子洪世泽一同“告假归养”,理由是“双亲年逾八十,动晨昏之恋”。归程时路经他早年任职的浦城县,写下了《假归留别南浦诸友》七律三首,诗中有“勇退急流知者稀,归来欢笑满重帏。深期待膝双亲喜,宁觉空囊一物微”之句。真实流露他急流勇退的磊磊心态和清廉自守的坦荡胸怀。

    退休以后,洪科捷为人更加谦慎,“以循理守分训子弟。以平心率物睦乡邻”。乡亲偶有纠纷,经他出面调解,总是息讼言和。他还发现圩市上使用的枰没有统一标准,“权舆不均为害”,乃亲自校订“春驼”、“允驼”二杆标准枰置于祠堂内,并制作100余杆发放各村社,从此买卖公平无欺。他提倡事亲至孝,且身体力行,但极力反对丧事奢华浪费。制订丧仪六则颁示族人遵守。临终时一再叮嘱诸儿子要为他“薄殓薄葬,勿为浮屠”。

    退休后他虽然林居乡下,却关心时务政局,忧国忧民。他有《防海议》一文,针对当时台湾刚从郑氏集团手中收回不久。海峡治安形势不好,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情况,向当局提出加强海防,促进发展生产具体措施的建议,“均见采纳”。

    他一生主张“持论在敦本实践,不以著作鸣”。其子洪世泽称他的文章“简古庄重,词无枝叶”。现存《防海议》、《重修南安文庙记》、《复浦城县金凤门碑记》、《石跳记》、《游石佛岩记》等文,见之《南安县志》、《丰州集稿》等书,俱行文简朴无华,十分精练。洪科捷不但博学,且以才思敏捷著称。他在京任翰林院庶吉士时,有一次乾隆帝夜访科捷书斋,见皓月当空,照竹影于窗纸之上,脱口说出“影移疏竹月当窗”。科捷一听,知是乾隆皇帝即景出下联征对,遂对以上联“香引丛花风入座”。乾隆帝连连拍手称妙。

    洪科捷除了在浦城县任3年的教谕和在翰林院担任短暂的翰林院庶吉士职务外,大部份时间家居故乡英都。他当官则“尽职报称”,居家则关心乡党,倡建公益事业,以身作则孝待双亲,倡导节俭办丧事等等,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者。现在从族谱、县志、府志中发掘出洪科捷的家训数则如下:

    一、居官当尽职报称

    民国版《南安县志》载,洪科捷说:

  “居官当尽职报称,斯不负科名。若退而家居,上治祖宗,下治子侄,推而及邻里乡党,此儒者家政也。”(民国版《南安县志》1104页)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官应该尽职,以政绩来报答。如果退休了,应该做关于祖宗和子侄的事情,以此带动邻里乡亲。这是儒者治理家庭事务所应该做的。

    二、宗族乡党,休戚与共

    清乾隆版《武荣翁山洪氏族谱》在洪科捷的行状录中记载,乾隆丙午年(1726)英都遭遇大旱灾,有机会的人屯积居奇,粮价暴涨。洪科捷率先将自家的余粮以平价出售,并动员宗亲也“平粜”出售余粮。他说:

    “宗族乡党,休戚与共。吾宁独饱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宗族乡亲,应该共同生死。难道我们能只顾自己吃饱不管他人吗?

    三、持论在敦本实践

    洪科捷一生主张理论要付之实践,反对空头理论,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所以他的文章都质朴无华,没有浮躁浮夸之谈。他说:

    “持论在敦本实践,不以著作鸣。”

    这句话的意思是:立论的宗旨在于实践,不是光以文章的理论吸引人。

    四、循理守分

    洪科捷常常教育子侄要“循理守分”。《武荣翁山洪氏族谱》在洪科捷的行状录中记他:

    “以循理守分训子弟。”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应该遵循道理,安分守己。

    五、反对丧事奢华浪费,倡导薄殓薄葬

    洪科捷主张双亲在世时应该尽孝,并身体力行。他50多岁官居翰林要职,前程似锦,是很多人羡慕的职务,但他却怀念80多岁的父母双亲,放弃高官前程,毅然急流勇退,回家奉待双亲。而当他自己临终之际则遗嘱“薄殓薄葬”。这种“厚养薄葬”的精神,在现在特别值得提倡。

    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和《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记他亲手制订“丧仪六则”,规定节俭丧事,不准铺张浪费。在他临终之际一再叮嘱,他的后事应该:

    “薄殓薄葬,勿为浮屠。”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死了以后,收殓的棺材、衣物要薄,也就是说,棺材不要用好的,寿衣不要穿好的。丧事要简单,埋葬也要简单,不要做大坟墓,大“风水”。(浮屠,佛教用语。本意指佛塔,这里引申为大型的坟墓)

    洪科捷以他对子弟的教导并身体力行,缔造了优秀的家风。他的家训,处处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