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7月29日 农己丑年六月初八日
  • [第三七期]    家乡视窗 版
家乡视窗
 
游记:宝 岛之行
字体大小     

    有人说闽南人游台湾,同根同脉同音同习,没有落差没有起伏,因而平淡无味。然而此次宝岛之行,却引起我许多联想,使我深思。

    走在台湾街上,眼光所及的店铺、广告和交通路牌都用中文书写,听到的多为闽南乡音,或者是闽南话和“国语”自由切换,常常以为置身于老家的闹市里。

    只是当仔细一看,这里用的全是中文繁体字。因为涵盖着政治时空的差异,台湾人一直执着于繁体字而拒绝简体字。还有市面上仍然使用16两的“台斤”,这又让我想起那句“半斤八两”的俗语。台币、台斤、台语(应为闽南语)加繁体字,形成宝岛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有一股幽幽的时空隧道的韵味。但是如果说繁体字比简体字好我却不能苟同,它们本身是起接传承的关系,并无孰优孰劣之分。繁有繁的雅致,简有简的便捷,而且现在的繁体字其实就是古时的简体字,倘若要恢复,岂不是干脆回到都用毛笔写字或用鹅毛写字那个时代更好!

    应该承认,台湾的环境很美。天蓝得透澈,海蓝得如黛,山绿得能淌出油来,森林在崇山峻岭中起伏,宛如一群群羔羊的毛缎,绿得殷实。这是充沛的雨水孕育而就的,绿色的生态又反哺给自然,形成优雅的自然生态链条。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不长毛的山丘,也看不到随意的开采和挖凿,似乎宝岛人把无序的开垦视如切自己身上的肉,视如切母亲身上的肉,视如违地逆天的罪过,这一点又似乎有可借鉴的地方,因为不和谐的挖挖填填,高成本低效能的所谓发展,不应该是“政绩”的体现。实际实惠不折腾,才是科学的发展观。

    台湾的农业发展较早,如今已颇具深度。一眼望去都是棋盘式的田野。立体化,专业化,低耗高能已经引领宝岛农业走在世界前列。地里的庄稼和半山坡上的林果遥相呼应,都在证明勤劳而朴实的台湾人驾驭生活的能力。我们常能看到慈祥的阿婆在道旁叫卖水果和农产品,有时也不禁一试为快。有趣的是,精明的台湾农民把选举时的蓝绿旗子用于制做田间草人。废物利用,这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在台湾,已经实现垃圾不落地,没有“二次污染”,你很难在哪个墙旯旮里找到一堆垃圾。老百姓自觉把垃圾分类,当听到响着《少女之音》的乐曲时,纷纷把袋装的垃圾送到车上。有趣的是,垃圾车很干净,上面完全可以坐人。在这里,禁烟率是很高的,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不让吸烟,使得外地来的瘾君子很不适应。正是从点滴的积累和不懈的约束,换来了永久的青山绿水,换来了人们的健康心灵。这看似不难其实不易,值得我们深思。

    毋庸讳言,岛上的文化生态同样保护得比较好。他们操起闽南话来理直气壮,与国语还有其他语言并行不悖,丝毫没有谁矮化谁的意思。在街巷里听乡音品乡味,自然滋生一款幽幽的古韵。我忽然想起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闽南语是世界语言的活化石,我们大可不必为讲闽南话而自卑。而且我想,教孩子讲闽南话是闽南人最基本的魂和根,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此时,我更敬佩宝岛人守望闽南方言的赤诚与执着。

    守望传统,宝岛的人彼此和衷共济。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其特色文化,这集中体现在一些歌谣和乡音小调里。有《绿岛小夜曲》,有《那鲁湾》,有《采槟榔》,有《外婆的澎湖湾》,有《阿里山的姑娘》,数不胜数。而一曲《宝岛漫波》通俗形象地把岛上的风土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们都诠释平民思维和草根情结,歌词和曲调命题不大,不超负荷,不苛求附加政治色彩,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电影《海角七号》就是这种草根平民的真实写意,贴近底层,带有浓浓的椰风海味,里面的语言对白幽默风趣,精妙绝伦。

    岛上的民族,人数最少当数邵族,现仅存280多人,说是比大陆的熊猫还少。因此当局出台鼓励政策,多生有奖,这也是促进生态平衡之善举。邵族虽小,却个个能骑善射能歌善舞,而且有其可骄傲的历史。传说当年邵族人逐鹿山顶,在层峦叠嶂处发现了仙境般的日月潭,才有了如今让人们如痴如醉的潭光水影。

    旅行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当属导游和计程车司机。他们的语言粗旷诙谐,大胆的调侃配以出色的演说天赋,常常让人捧腹,在忍俊不禁中得到无穷玩味。他们貌似不经意的话语,象说书又象表演相声,自捧自逗妙趣横生,为我们缓释旅途疲劳。也许,宝岛人天生就有太丰富的喜剧细胞,在一处公园文化走廊里,一位阿美族青年索性唱起一首《十八摸》……六摸摸到姐的奶呀,山峰耸耸两边摆哟!一手捉个肉包子呀,恨不得一口咬下来……。歌词虽袒裸一些,但野而不淫俗而不腻,情到深处不足为怪。

    而在阿里山景区一邹族文化品展销处,大型橱柜里立有一对金童玉女,上书两行大字:“一条河两座山,尚未开垦;一杆枪两颗弹,等待上膛。“男女游客到此皆会心一笑,并未埋怨其如何粗俗。旅行中来点插科打诨,可以缓解心中压力。其实,有些事完全可以不必那么道貌岸然。

    岛上的公路多在山海之间,这也许是刻意把更多的土地留给衣食之业。半山临海,悬崖峭壁处硬是开凿出无数盘山公路,车行其间,与坐飞机有异曲同工之妙。星星点点的宾馆、饭庄还有商店和农舍就散落在道路两旁,参天的绿荫常把高楼隐去两层三层。欢快的小溪,幽静的寺庙,喧闹的商铺,防洪堤上是木制的人行栈道 ,栈道上三三两两的亭榭,彼此各得其所和谐温馨。通常,车不鸣喇叭,庙不焚香烛,这应该是难能可贵的文明之举。

    即使在道路两旁的林木,也以原生态居多,移植林较少,辅以鹅卵石和风化岩砌就,一切随形即景,摒弃刀斧痕迹,古朴而简洁。盆景虽好,那是扭曲的美,未免残酷,怎比自然的枝枝叶叶。道家认为,尊重自然的一草一木,即是尊重生命本身。我以为所谓底蕴,通俗地说即是上有厚度下有深度的人文积淀……

    张爱玲说:“因为经过,所以懂得。”同是一个家里的人,因为离散太久,而且在茫茫海天之间不知变幻过多少历史风云,难免生疏,就象一个走失很久的孩子,忽然要面对家人,总有百感交集的心绪。太多的思维定势,太强的历史惯性需要彼此耐心的修复和弥合。毕竟血浓于水,毕竟骨肉相连。异化的空间可以通过调节达到相对的统一,彼此的长短应该作为互补双赢的契机,理智与感情的碰撞,需要博大的胸怀去兼容。

    记得游日月潭时,年轻的船长讲解时特别告诉,这潭里养有毛主席爱吃的武昌鱼,一句话把彼此的心拉在一起。他还风趣地推介他的“阿婆茶叶蛋”,我们也还以人情,吃了好些茶叶蛋,果然味道极佳。看来同根同族,理智上还是很好沟通的。

    从空中腑瞰,宝岛台湾恰似一叶漂荡于茫茫海面上的扁舟。她本是中华民族舰队里驶出的一艘小船,相信不久的将来小船将驶入自家的港湾,与民族未来同生息共缠绵,同命运共复兴……

 2009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