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7月28日 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五日
  • [第三十期]    文史副刊 版
文史副刊
 
张克辉和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
字体大小     

榕 光

 

    英都镇是革命老区。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由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和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指导下建立的安(溪)南(安)同(安)边区革命根据地,就以安溪的龙门、官桥,南安的翔云、英都,同安的半岭、吾峰等地为基点发动和开展地下革命斗争。英都的西峰村一带的革命民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反抗国民党“征兵、征税、征粮”的反三征斗争。因而英都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安南同边区革命斗争前哨”。1948年,闽粤赣安南同边区党委先后在英都建立溪北、溪南、南英中学、新榜等地下党支部,组织抗征队开展武装革命斗争。



 

    1949年4月,中共地下党员张克辉同志奉命从厦门到安溪、南安游击区工作,亲身参加了多次惊心动魄的战斗。1949年5月l5日,张克辉参加了由中共安溪中心县工委统一指挥,安南同边区游击大队林金狮、林水芸,英都武工队谢金庭、洪润泽、韩世芳等同志领导的英都暴动,击溃国民党驻英都的县自卫队,摧毁伪英都乡政权。此后,在为彻底摧毁国民党残余反动势力,捍卫新生红色政权的斗争中,张克辉同志和英都游击中队(暴动后英都武工队组编为英都游击中队)的洪润泽、洪博厚、洪俗美等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后来他在题为《我的第二故乡》的革命斗争回忆录中,深情地回忆那段和英都老区人民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艰难岁月,称安南同边区是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1998年10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克辉重返“第二故乡”,视察革命老区英都镇。视察过程巾,张克辉同志登山涉水,追寻当年的战斗足迹。当回忆起50年前一起出生入死的英都老战友,经多方询问,方知壮烈牺牲的战友竟达16位之多。1949年8月,在还击国民党保安团血腥扫荡的高闾格战斗中,游击中队的副分队长洪珊瑚身先士卒,中弹被俘,英勇就义。1950年2月23日,在抗击残余匪特围攻南安二区(东田区)区公所的战斗中,时任区常备队长(曾任游击分队队长)的洪金斗等15位战友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壮烈牺牲。  

    张克辉同志对陪同视察的市、镇领导说,英都老区人民为解放战争,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在这块战友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上,应该建立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让那些英勇捐躯的烈士英名,载于丰碑,永垂青史。张克辉同志的指示,正是英都老区人民多年未酬的夙愿。遵照张克辉的指示,英都镇党委、政府立即向南安市委、市政府报告,申请在英都镇建立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1999年3月获准。旋即成立筹建领导组,择址于当年游击队激烈战斗过的凤山东麓,3月3日奠基开建,历时6个月竣工。纪念碑正面铭文为“革命烈士纪念碑。南安市人民政府立。”背面为碑记,记述英都老区的革命历史和烈士的光辉业绩。碑身正面铭文下方的辉绿岩铭石,镌刻着25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英都籍的烈士有: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游击队战士、区常备队战士16名,在渡长江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1名,在解放金门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1名,解放以后不同时期牺牲的解放军战士2名;还有解放初期为捍卫新生革命政权在英都、东田牺牲的原籍是山东省、河北省、莆田县的南下干部与解放军战士4名。

    纪念碑及纪念亭镌刻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的题词“烈士英名千古流芳”,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福建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的题词“革命精神万古长青”。纪念亭亭柱上镌刻着纪念碑筹建组秘书长榕光撰写的对联“九歌招毅魄,忠魂常萦热士;百代仰英风,正气直贯云天”。

    1999年9月19日,英都镇隆重举行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揭碑仪式。中共南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政协南安市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安市人民武装部领导,在英都战斗过的部分老同志,革命烈士亲属代表,“五老”代表,机关干部,各界人士,少先队员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揭碑仪式。

    1999年10月7日,张克辉同志到福建省视察工作,在省政协、泉州市政协、中共南安市委领导陪同下,到英都瞻仰革命烈上纪念碑。张克辉同志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恭敬地三鞠躬。花圈的白色缎带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战友张克辉鞠躬。”张克辉对纪念碑的建设非常满意,认为这座碑建得雄伟庄严,体现了革命烈士的气魄。并捐款500元,用于碑园的绿化工程。

    2000年2月7日,张克辉偕同夫人到英都,再次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和夫人一道在纪念碑前种上两棵松树,表达了他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和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张克辉同志倡建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充分体现了他对革命老区英都人民的深厚情谊和对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这也是南安地方党史的一段佳话,特记之,以资存史。

                                      (本文原载《南安党史》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