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期]    文史副刊 版
文史副刊
 
(寺观史话)千佛堂史考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千佛堂,又名大寨宫。祀正顺尊王,金氏娘娘,金府舍人。正顺尊王俗称为“王公”,即史称“开闽第一人”的王审知。金氏娘娘是王审知的夫人,俗呼为“娘妈”。金府舍人则是金氏娘娘的弟弟。他们都是唐末随王潮入闽,死后被尊封为神的,是英名显赫的民间神祗。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从其史王潮起兵,入据福建、乾宁四年王潮死后,继任武威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受封为闽王。之后,后裔蕃衍八闽,以“开闽传芳”为堂号。
    千佛堂原址在今凤山北麓。山上有洞后寨,是一种防御性的土石建筑。古代社会常常兵荒马乱,英都山寨林立。现在考其遗址尚有20多处。但以洞后寨为最大。千佛堂因而有“大寨宫”的别称。
    千佛堂主祀神是正顺尊王,还有从神金氏娘娘、金府舍人及相公、祖师公、境主公等。神祗众多,故名“千佛”。
    千佛堂始建何年查无明文记载,但考其相关历史,当在宋代。宋朝定鼎之后,开闽王氏后裔,分居闽南各地。当时英都为王氏主要聚居地,他们择址于凤山(洞后寨)立当境神庙,奉祀先祖及祖师公诸神。宋末,元兵南下,据守泉州的蒲寿庚献城迎降,作为宋室功臣的开闽王氏后裔,拒不归顺。为避杀戮,英都王氏四散迁徙,致使凤山千佛堂诸神失祀。后来,被住居英都的其他姓氏村民分五处奉祀。祖师公移祀树下及云从古室,境主公移祀坂埔,相公移祀霞美,主祀神正顺尊王及金氏娘娘、金府舍人则被翁山洪氏一世祖顺斋公移祀于现址。后人为了纪念原千佛堂的诸神分祀五方,于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择一天将五方神集合一起巡游诸境。这一年一度的迎神活动称为“五方会”。
    笔者在英东村下楼洪培民先生家中查到一份民国初年董山洋顶洪万发为其先祖“做功德”时到千佛堂“行香请忏”的祝文底稿,发现其中有一段关于千佛堂历史的文字,摘录如下:
    “……法就瑶池,万马千军罗掌上;功高宋室,婆心慈念显寰中。所以我祖顺斋公,念赫濯之英灵,虔塑宝像;因而翁山群子姓。赖羽翼以蕃昌。杰构琳宫。堂名千佛……”。
    这篇祝文的作者是清末秀才、著名塾师洪霖成。笔者看到的是他的手稿。
    从这篇祝文可知,经过宋末元初一场兵燹,凤山千佛堂已遭严重破坏,是翁山洪氏一世祖顺斋公重塑神像并移于现址重建宫庙的,规模也更为宏伟壮观。此后,历世东西轩裔孙共同奉祀。千佛堂可以说是翁山洪氏最早立庙祀神的当境神庙。堪称“翁山第一庙。”
    如今,凤山北麓的“大寨宫”遗址,断垣虽圯,基础尚存。留有“宫地湖”地名供后人怀古。
    千佛堂每年正月十四晚上,都要举行“迎娘妈游灯”,这是规模盛大的民俗活动,数百盏红灯串成若干长阵,锣鼓彩旗穿插其间,辇轿抬着盛装的娘妈神像巡游。因千佛堂原址在洞后寨,巡游队伍要先“上寨”,然后巡游乡里。民国初年,反段护法的靖国军营长洪汝复倡议修葺千佛堂,因而迎娘妈游灯的队伍还要巡游至英亭洪汝复门前“留灯”,每年轮值的“灯首”(又称灯排头)名额中也要留一名给洪汝复的英亭宗亲,遂成定例。
    千佛堂,自翁山洪氏一世祖顺斋公肇基至今,已历500多年。见证了洪氏宗族生聚发展的悠久历史,神缘与族缘关系密切,信仰与文化积淀深厚。因而遐迩闻名,香火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