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9月26日 农历甲申年八月十三日
  • [第十九期]    头版 版
头版
 
我们的故事与春天同在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回顾英都水暖阀门产业25周年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从308省道的仑苍段大环岛向西行500米,就可看到一幅题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巨幅彩色宣传画。画中,邓小平深情地凝望前方,他的面前就是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英都。
    英都的水暖阀门产业,是在邓小平果断决定建立沿海经济特区的春风吹拂下诞生并成长起来的。英都水暖阀门的业界人士,对这位敬爱的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情。
    1979年4月5日,中共中央在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广东省委提出的在沿海建立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正在为如何称谓这个特殊区域犯难时,邓小平同志以高瞻远瞩的政治家远见,果断地说:“就叫特区吧!”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关于创办出口特区的报告。1980年3月,中央召开广东、福建等省领导参加的会议,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一阵改革开放的春风向南方吹来,所到之处,群情振奋。在广东,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正式启动。而在福建,在我们闽南沿海,基层听到传达的精神远远不只是准备创办厦门经济特区,还有党中央将给予福建沿海侨乡一系列特殊政策,让福建沿海人民依托经济特区先富起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推动了英都经济进入历史性转折的新时期。
    原来,从1977年开始,英都人就顶着被扣上“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帽子的风险外出搞小五金维修,并从修理水龙头发展到在家铸造水龙头。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匮乏年代,做工粗糙的水龙头竟然好销得很,但只能偷偷地干。《福建日报》社1985年编辑出版的《福建乡镇能人谱》一书,明确记载着:“洪壬水,南安县英都镇荣星村人,1978年在当地最早办起一个水暖器材家庭工厂”。
    又据英都镇翁山学校教育基金会1992年出版的《翁山谱志》第四卷载:“1979年初,英都农械厂技术员试制第一批自来水龙头产品。同年6月,英东村木匠洪金星首先试制水嘴顶座和塞子等配件。秋后,自制木模,在农械厂技术员的帮助下,开始翻砂铸造,加工成品。”
    这些历史资料说明,在1980年以前,英都水暖阀门产业处于萌芽状态。直到1980年3月,中央关于经济特区的会议精神传达以后,才蓬勃发展起来。
    深圳特区的春天故事开始了,英都水暖业的春天故事也开始了。
    经济特区的建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步伐。从《福建乡镇能人谱》所收录的资料看,1980年以后开始办厂的,有“借智办厂”的洪灿生,办厂还“在省外建产品中转站”的洪火树,“巧安排,产供销一条龙”的洪桂荣,“管家有方办好工厂”的洪敦缎,“重信誉产销两旺”的洪志强、洪敦土,“退休之后发挥余热办厂”的洪顺成,“生产英都牌玛铁闸阀”的洪敦情等11人。《翁山谱志》除了记载上述业者外,还有“洪长泰、洪土沙、洪本炎。”当时有一个“美称”,叫“瑞士式的家庭工厂。”瑞士是出手表的国家,英都人没有去过。瑞士制造的那些价格昂贵的世界名表是不是家庭工厂生产的,英都人不知道。但他们对自己家庭制造的水龙头,没有厂名没有商标,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
    然而,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手张明敏以淳朴真挚的感情风格演绎了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人们瞪大眼睛:爱国歌曲原来还可以这样唱。同样令英都人感到新鲜的是,这一年,他们的家庭工厂水龙头产品,竟可以堂而皇之粘上“英都水暖器材厂”的铭牌。他们瞪大眼睛:工厂原来还可以这么开!
    共和国的历史记载着,这一年,邓小平视察了厦门经济特区。这一年,党举行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就在这一年,在镇企业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下,以镇办企业的集体资产注册一个英都水暖器材厂,并注册一个“英”字牌商标。各类产品统一图纸,统一标准。镇企业管理办公室成立了水暖器材质量检验站,监督产品质量,允许各家庭工厂使用各自代号的合格证,以编号标志生产者。当时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只是当作一种权宜之计,英都人当然没有想到,这种按标准分散贴牌生产的模式,后来被美国学者肯尼思总结为“虚拟企业”的概念。
    就是在不断尝试探索,改革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英都水暖产业规模。这个规模是个什么概念,请看1993年出版的《南安县志》的史料:
    “英都水暖器材企业,70年代以来,英都生产水暖器材闻名全国。1988年全镇水暖器材106个。生产工人1300多人,供销人员4500余人。拥有各种车床313台,台钻262台,有60个厂自备发电设备,主要生产铸铁或黄铜闸阀、球阀、截止阀、水嘴、淋浴器、自动冲洗阀、延时冲洗阀等系列配套产品60多种,130多个规格,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年创产值3700多万元,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水暖器材生产基地之一”。  (见1993年版《南安县志》第491页)
    民间修撰的地方志《翁山谱志》的记载则这样表述:
    “英都的水暖器材工业,自1980年后逐步发展,初具规模。据1987年12月调查统计,英都盆地lO个行政村共有个体经营水暖器材厂142家,联合经营4家,村镇集体经营14家,合计160家,其中较大规模的有60家,常年从业工人有2000多人,年产值4000多万元。为了销售各种产品,每年有4000多名推销员跑遍全国各地,从事推销业务,形成产、销紧密结合的经营体系,年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
(见《翁山谱志》1992版第190页)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