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期]    家乡视窗 版
家乡视窗
 
豪情如昔 风采依然
中国军乐第一人——洪潘访问记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今年八月,我赴北京开会,特地转道南京,拜访了德高望重的中国管乐奠基人洪潘老先生。陪同我一起拜访的还有在南京经商的二位老乡:泉州市华英集团驻宁办事处洪志成,泉州港艺水暖洁具有限公司南京销售处洪育才。

  初秋的南京,依然骄阳似火。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住宅区,林荫深处,一幢树影婆娑的小楼,我们轻轻地扣响了那扇油漆斑剥的门扉。洪潘一眼认出是我,连声说:“嘿!榕光,欢迎欢迎!五年没见面了吧!”93岁的洪老,依然身材魁伟,步履稳健,满脸红光,声音洪亮。他那满头疏落有致的银发和深邃的目光,让你一看就明白什么是艺术的气质。洪老是1996年10月回故乡英都时认识我的,尔后鱼雁传信,电波传音。今天阔别重逢,我看到洪老身体健康状况如此良好,十分欣慰。落坐之后,我们的话题首先谈到《英都乡讯》。我谢谢洪老为《英都乡讯》题写报头。洪老说:  “《英都乡讯》办得很好,有艺术风采和地方特色。乡讯向海内外乡亲传递家乡建设的好消息,展现故乡新貌,是一份有特殊作用的小报。”他称赞家乡的水暖阀门企业蓬勃发展,称赞奔波在祖国各地营销水暖器材的乡亲们敬业勤劳,创造奇迹。还询问镇区街道改造情况,希望不久能看到一个新的繁华镇区。洪老在家乡时间很短,但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故士情怀却时时在他言谈中透露出来。他指着新出版的第7期《英都乡讯》第一版的通栏标题笑着对夫人说:“‘热烈祝贺英都商会天津分会成立’,我们英都还管着天津哩,你说我们的家乡大不大!”艺术家特有的幽默。把在座的人都逗笑了。
 

  洪老的书架上,叠放着一大摞影集。93岁的洪潘,毕生从事军乐事业,这十几本影集,纪录了他从小迷上音乐,不懈努力步入音乐殿堂,走上革命征途,几十年如一日倾情中国军乐事业的传奇人生,体现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忠心和赤子情怀。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动那一帧帧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照片,仿佛倘佯在艺术家传奇般人生的坎坷道路上。

  一

  洪潘,英都董山下楼人,父亲是华侨。洪潘1909年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埠,因家境穷苦,很小时候就在一家药房当“伙计”。1922年,13岁的洪潘在亲友的资助下入小学读书,吉打埠充满异国风情的特殊音乐氛围,熏陶和诱惑了少年洪潘,使他从小迷上音乐,成为当地有名的小号手,经常参加演出。1926年初,洪潘就读于上海立达学园,选修音乐科,师从丰子恺等名师学习音乐。1927年国立上海音乐院正式成立,洪潘成为该院的第一届学生。之后,他又考入当时全国最大的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1935年,洪潘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教育学士学位。一次意外的机遇,使洪潘得到出国学习军乐的机会。原来,我国自从1899年慈禧太后时建一支西洋管乐队以后,地方政府、各级军队内部纷纷仿效,但在国民党军队中仍无正规编制的军乐队。1935年初,蒋介石下令军政部“整顿礼乐”,选派出国考察学习军乐的人才。洪潘因在中央大学音乐系成绩优异,被选派赴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习,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公派的留学生。1935年8月,洪潘就读于维也纳高等音乐学院。在维也纳这块音乐的圣土,洪潘如饥似渴地吸收音乐养料。他首选小号吹奏,掌握了德国学派“0”型的先进吹奏方法,还到维也纳歌剧院向首席指挥学习交响乐指挥,最后,又经我国驻奥使馆推荐,去维也纳警官大学军乐队学习军乐指挥、乐队编配及军乐列队等。1939年,洪潘在维也纳结集出版他平时的音乐作品——《复兴歌曲集》,共收入11首作品,全部以抗战为题材。其中冯玉祥将军作词洪潘谱曲的《八百好同胞》,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唱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日斗志:“八百好同胞,阵地守得牢。决心为国死,对敌反战鏖……。”1940年,洪潘应奥地利一位曾任驻中国领事的大胡子先生之邀,在维也纳大画廊举办中国艺术传播报告会。他作了题为《中国盛唐时期音乐发展概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及生动即席表演,赢得400多出席者的阵阵掌声。
 

    1941年夏天,洪潘结束了在奥国长达6年的留学生涯,手捧维也纳音乐学院甲等毕业文凭回国。在重庆,蒋介石接见了他,洪潘建议创办军乐学校,蒋介石立即拿笔书写一信交教育部,内政部处理。1942年,在重庆复兴关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人才的专门学校——陆军军乐学校,隶属军政部,蒋介石亲任校长,洪潘任教育长,授上校军衔。1946年晋升少将。这是国民党军乐界的最高军街。在此期间,洪潘发起组建成立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正规的管乐团,编制多达120多人。这支乐团除国家礼仪活动外,还排练了一组外国优秀曲目,如“骑兵进行曲”、“蓝色多脑河园舞曲”等,作室内舞台演奏曲。当在重庆国民大戏院首场公演时,观众们第一次看到军乐从单纯的典礼乐移植到剧场,成为舞台上一种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大为赞尝。他在训练指挥乐队,处理军乐校的事务的同时,还潜心研究军乐理论,1942年他在重庆的《音乐月刊》杂志第一、二、三卷连载发表的《谈军乐》,据美国专家考证,是中国军乐研究理论之肇始。

  二

  1946年夏秋之交,洪潘以文艺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在重庆出席张治中将军举行的招待会,见到了参加国共谈判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被这两位共产党人的风采所吸引,更为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正义事业所折服。从这两位伟人身上,洪潘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这次难忘的懈逅,竞在三年之后改变了洪潘的人生道路。1949年初夏,当时任国民党福建省教育厅音乐艺术委员会主任的洪潘,已随国民党当局撤到金门岛,但他隔海望着大陆,想着那个刚刚诞生的人民工共和国,是他充分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所在,毅然决定不去台湾。当蒋介石指派接他的飞机降落在金门岛时,他已辗转来到厦门,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洪潘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任教授,同时训练从国民党军队接受过来的军乐队。经过洪潘精心训练,不但能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奏,而且还兴行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军乐专场音乐会,在舞台上演出,演出的《八一进军曲》、《抗美援朝组曲》等都是中国曲目。洪潘的指挥刚柔相济,雄壮的军乐响遏行云,震撼人心。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南京的音乐舞台上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北京成立。这支由1000多人组成的乐团是我国历史以来最大的军乐机构。洪潘被总政调往北京担任军乐团总教师,面对如此庞大的乐团,洪潘从全团挑选出30多位基础较好的演奏员,组成教员队,自已亲自教授,经训练后再把这些教员分到各分队,由他们扩大教学。这种事半功倍的“撒种子”训练方法,使全国演奏水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并且很快就担负起接待外宾的任务。

  在对待军乐艺术的严谨上,洪潘甚至达到令人感到“固执”的程度。五十年代初期什么都要“学习苏联老大哥”。总政军乐团在由洪潘执教的同时,也从苏联请来军乐教练。他们在吹奏基本口型与运气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由于苏联专家的身份优势,显然使有“不良”历史背景的洪潘处于不利境地。但洪潘深知,如果听任苏联人的方法进行启蒙训练,养成的不良动作很难纠正,势必影响一大批军乐手的提高和发展,他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正在难分难解时,建国第一支来华演出的德国特莱斯顿军乐团为他们双方作了裁判:受过维也纳音乐学院正规训练的洪潘的方法获胜,苏联老大哥障悻败下阵来。这一次交锋,再次奠定了洪潘作为“中国军乐之父”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三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终于没能全神贯注地致力于他毕生热爱的军乐事业。1954年,洪潘被莫名其妙地调离了解放军军乐团,改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从此,他脱离了军界。此事直到31年后的1985年,组织上才正式向他解释原委:当时,由于他的“历史问题“,被认为“不再适合军队工作”,所以……

  不公正的人生遭遇,并无法改变洪潘对神圣音乐艺术殿堂的挚爱和对喜爱音乐的学生的倾心裁培。数十年来,他默默地在音乐教苑里辛勤耕耘,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乐演奏家和教育家。其中成就斐然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副团长、著名指挥家程明义,天津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陈明德,湖北艺术学院教授钱万跃,上海艺术学院教授范由群等。

  上世纪的90年代初,洪潘从教学第一线上退下来,但他仍然关注着军乐的发展创新和普及。已届耄薹之年的洪潘不辞辛劳前往镇江、无锡等地辅导工厂、部队、学校的业余乐队,拒收分文报酬。国庆35周年之际,南京军区奉命组织一支80人的军乐队,聘请他担任艺术指导和指挥。重新穿上军服的洪潘,精神矍铄,风采依然。他亲自为乐队排练了一组中外名曲,率队深入基层连队演出,听众达数万人。1988年6月,洪潘应邀为我国第一支农民管乐队——大连得胜乡农民管乐队施教,使该队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两次奉文化部调演晋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

  “音乐艺术无国界,但音乐家心中有祖国”洪潘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再重复的这句话,是他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

    “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的洪潘几乎双目失明,经两次手术才得以重见光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洪潘像许多饱经沧桑的正直人一样,未及抚慰心灵的刨伤便重返阔别的教坛,重新焕发艺术青春,以惊人的毅力继续从事军乐教育工作,以此来弥补他失落的中年那如日中天的人生辉煌季节被历史贻误的损失。他对祖国的忠诚,完全等同于对音乐的忠诚。作为江苏省政协常委,洪潘倍感党和人民的关心,信任。他年长而不衰老,依然壮志不已,激情似火。他继续研究音乐理论,精心培养人才,还积极当好参政议政的顾问。他谢绝在加拿大的儿子要他定居温哥华的要求,放弃优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返回南京。人民的音乐家心中只有祖国!

    四

  洪潘有着特殊浓烈的故土情怀。1996年秋,他应邀回英都镇参加翁山洪氏家庙重建落成庆典。在镇党委、政府举行的海内外宗亲代表恳亲座谈会上,他作了热情洋溢的即席演讲,盛赞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对家乡的未来寄予良好的祝愿。热爱故乡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令海外宗亲十分感动。2000年5月,洪老在南京会见登门拜访的英都镇党委书记陈进兴,听说家乡创办小报《英都乡讯》,欣然命笔,写下了“联系乡亲,沟通乡情”的勉词,并题写了报头。《英都乡讯》创刊以来,他每期必看。在南京经商的英都乡亲,经常有人上门拜访,他都热情接待,如见故人。有的竞成忘年之交。身为军乐泰斗德高望重的洪潘,为人师表却诲人不倦,平易近人。……

  我边翻看照片边向洪老提问,不觉竞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洪老虽耳朵重听,但思绪敏捷,言语幽默,记忆极佳。他甚至记起1996年在英都题字赠我的内容,令我非常敬佩。我们的谈话最后又回到军乐。洪老拿出一张5年前的照片送我,那是他吹着小号的彩照。照片里洪潘那一头蓬松的银发,仿佛音符在颤动。他昂首引吭,金色的小号向着远方。透过照片,我仿佛听到那响遏行云的号声。在洪潘看来,一辈子为伟大祖国的军乐事业献身,没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更令人陶醉了。我小心翼翼地收好照片,起身告辞。洪潘起身紧紧地把我拥抱,良久不松手。我们相对凝视。此刻,我突然发现,洪潘的眼里滚动着激动的泪花……。
 

  我走出楼道,回首一望,洪老仍然伫立在门首频频招手,我急忙转过身来,向着洪老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衷心祈愿他幸福、健康、长寿!

                                                                                                                                                             20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