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空
 
【民俗研究】“佛生日”是怎么的一回事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 闽南农村,每年入秋以后,各个自然村都有“做佛生日”的民俗活动。各个村落的“佛生日”都有一个固定的日子,虽各有不同,但大都在农历八月以后,最迟在十一月结束。

    那么,这每年一度各村落不同日子的“佛生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佛教是我国民众信仰宗教中的一种。佛教源自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被后世称为佛陀,也称佛祖。他本是个王子,据记载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如今各大佛教寺院每年的四月初八这一天都有举行“浴佛节”宗教活动,以此纪念佛祖的诞生。这才是真正的“佛生日”。可见闽南农村每年秋季隆重举行的“佛生日”活动,并非真正意义的佛祖生日,实际上与佛教无关。

    我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宗教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三教:佛教、道教、儒教。宋代以后,各种宗教逐渐世俗化,并且互相渗透,闽南地区尤其突出,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文化。宗教的世俗化,使老百姓的宗教信仰出现了现实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农民在生产活动中对大自然的依赖,明显地寄托在宗教信仰上。对历史上各种宗教传承下来的“佛”、“仙”、“神”,统统都是他们膜拜的对象。现在民居厅堂右边习惯都设有一个供奉神佛的龛,里面写上名字的“神佛”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属于佛教的“佛”,也有属于道教的“仙”,还有非佛非道的“神”,名目繁多,林林总总,蔚为大观。闽南农村盛行的一年一度“做佛生日”活动,实际上就是借着为这些神仙佛道“做生日”而举行的一种法事礼仪活动。

    每个自然村落都形成有一定的疆界,在这个疆界内里聚族而居的村民,称自己居住的村落为“境”。每境都奉祀一尊保护神,就叫“当境神灵”。各村落的当境神灵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日”当然不可能都在同一个日子,这就是各村落轮流着“做佛生日”的原因。

    当境神灵承载着一村村民的健康平安、人丁兴旺、生产丰收等美好期望。春有祈祷,秋有答谢,这是和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每年开春,信众们都会举行进香活动,烧香许愿,企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秋季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农民们认为作物丰收有赖于神灵庇佑,应该知恩回报。“做佛生日”的例俗由此产生,所以,这些“佛”的生日都在秋季。

    比如,道教的俗神杨府真人,生前是著名的堪舆家,逝世后被道教奉为“仙公”。据记载,杨仙公生于农历三月初八,逝世于农历九月初三。而奉杨府真人为当境神的村落却是以九月初三日作为杨仙公的生日。这也可以佐证,“做佛生日”是农民秋收后借着这个日子答谢神灵的一种礼仪吧。

    史料记载,古代农民有在每年收获后祭神的风俗,称为“报岁”。隋朝《国清百录》一书收录的《三皇太子敬灵龛文》,其中就有关于“报岁”的记载。由此可见,闽南农村秋后“做佛生日”的习俗,应是我国古代农民每年秋收后祭神“报岁”习俗的遗存,源远而流长。

    长期以来,“做佛生日”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或仪式。主要内容有,请道士(师公)在奉祀当境神灵的宫观寺庙里举行隆重的“供筵”仪式,供品有猪首、全鸡、全鸭、全鱼,还有粮食蒸制的熟食品、面条等等,都是农民经过一年辛苦耕耘而收获的农产品。还要请戏班来搬演大戏答谢神灵,傍晚则有“犒将”环节。所谓“犒将”,就是为神灵的“将士”们搬演专场折子戏,传统认为,这些当境神灵手下都有大队兵马,部将众多。“供筵”是只敬主祀神灵的,“犒将”则是犒劳三军,所以有专场演出。“犒将”戏开演时,信众们家家户户煮好丰盛的饭菜挑到戏台前“劳军”,让那些来“看戏”的“三军将士”同时享用酒肉大餐。“供筵”和“犒将”完成之后,当晚家家户户将供品做成菜肴,宴请亲朋好友。这就是“吃佛生日”。

    “吃佛生日”是不用邀请的,嫁出的女儿都会在这一天自动回门。过去交通不便,嫁远一点的女儿回一次娘家不容易,姐妹们一起聚首更是难得。一年一次的“佛生日”,为这些嫁出的女儿提供了一个相见的机会,成为女儿回门的固定节日,同村分散嫁到各地的闺蜜们也有了一次相聚的日子,很是温馨。当然,最高兴的是那些姥姥们,每年一度的“佛生日”,也是她们“看外孙”的特定日子。所以,“佛生日”又有了“外孙日”或“外甥日”的别称。

    “佛生日”宴请的宾客,除了甥舅、姑姨、女婿等亲戚外,还有好友。种田人有土地相邻的业主,俗称为“田边”,这些因土地相邻而结成朋友的“好田边”,是年度“佛生日”宴会的常客,他们在聚首一起共享丰年硕果的同时,也分享耕作经验和品种的优劣等信息。

    以神灵为精神寄托的当境神奉祀,衍生出“做佛生日”这一民俗,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它在古代农民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企求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基础上,产生了“做佛生日”的特殊的宗教信仰礼仪。围绕这一礼仪的实施,农民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间戏班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得到繁荣;亲朋好友一年一度温馨相聚,亲情友情进一步沟通和升华。这些文化现象年复一年薪火相传,成为丰富多采的闽南文化的组成部份。

    以前的“做佛生日”民俗是一种很朴素的农耕文化。“佛生日”到来之前几天,就要忙于洗蒸笼、磨米浆“蒸龟做粿”、宰杀鸡鸭、搭戏台准备唱戏、大扫除擦桌椅准备请客等等,虽说忙乎了好几天,却体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和欢乐。请客的菜肴也很朴素,大都是自家的农产品,并无铺张浪费之嫌。这是和近年来借“做佛生日”大操大办的陋习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