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5月23日 农历丙申年四月十七日
  • [第61期]    第4版 版
第4版
 
侨厝育德居的六十年沧桑
字体大小     

    IMG_7534.jpg

    历史文献纪录片《传奇英都》有一个很精美的古式民居的镜头,细心的人发现,这幢大厝比较陌生,以前好像没有在电视上见过。

    这幢大厝就在霞溪村的大墘三高,厝名“育德居”。是新加坡华侨洪敦树为回报家乡亲人而建的,建于1957年。

    洪敦树的堂弟,现年84岁的洪金土是建设这幢大厝的身历者,他当年参与这幢厝的建筑事务,许多事情历历在目,说起来如数家珍。他介绍说,洪敦树的父亲洪维早,因家境贫穷,壮年辞妻别子去马来亚谋生,也不知什么原因,逝世于异国,不知所葬。维早的妻子黄满,强忍悲痛,又送子洪敦树出洋谋生,其时敦树只有13岁,去到马来亚的实叻以后,在乡亲的帮助下当一名商店的伙计(店员),年长以后又努力奋斗在新加坡自己开店。不久,日军南进,马来亚沦陷,音讯断绝七、八年之久。许多人认为敦树沓无音讯,都往坏处设想,但黄满这位坚强的母亲却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敦树还活着,一定会回来。可怜这位老大娘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坐在家门口向远方瞭望,盼着儿子归来。就是这样守望了七、八年,终于盼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日本投降了,儿子不但还活着,而且开了做粮食生意的店铺。洪敦树写信告诉母亲,日本鬼子投降了,现在百废待兴,正是奋斗的时候,他一定要努力挣钱,事业成功后要回家起大厝,报答宗亲。

    洪敦树经过10几年奋斗,从小小的米店发展到大型跨国公司,他的“和成私人有限公司”把进出口粮食的生意做到了泰国。至1957年,事业有成的洪敦树践诺要在家乡建厝,她的母亲黄满已逝世7年之久了。黄满未能亲眼看到儿子在家乡建大厝,是为憾事,也使洪敦树这一海外游子负疚终生。

    1957年4月,洪敦树与良山村华侨洪恭兰回乡省亲,听说眉山乡华侨石丕凤建成一栋古式大厝,十分壮观。有着浓烈民族观念的他放弃了“起洋楼”的念头,决定像石丕凤一样在家乡盖一幢古式大厝。政府对侨资建厝十分支持,一切手续非常快捷,很快就动工兴建。泥水匠是翔云乡的梁森,石雕匠是翔云乡的梁士同、梁士吉兄弟,他们都是当  时在闽南一带非常闻名的古建筑师傅,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技艺水平(听说后来梁士同、梁士吉于1958年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木雕匠则来自木雕之乡的惠安县。

    大厝是典型的闽南风格,砖木石结构,面阔五间二进,俗称“九架起,十间张,两落”。大门的垂柱、垂珠的木雕花瓣,以及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木雕挂件,都堪称一流。门台堵墙的花岗岩“砻石”和辉绿岩石雕,有文字,有图画,浮雕、线雕各具特色,精美绝伦。表现历史故事的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们无法想象,这些精细到极致的石雕,当年是怎样用手工雕刻出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由泉州书法家翰星和英都本土书法家洪光宾撰并书写的七言诗,颜柳兼备,代表着当时的水平,令我们从中窥见当时书法的风貌,也可算珍品。

    诗和对联的内容,歌颂了美丽家乡的文化和胜景,概括了爱国华侨奋斗人生和业绩,对后人具有励志、鼓舞作用。如:自昔游踪别梓桑,近看居处映辉光,不须远觅蓬莱地,返掉遥瞻画锦堂。又:清高门第溯敦煌,奕世承徽继致祥,自是英都新栋宇,名山胜地瑞无疆。对联:敦厚崇高昭曼谷,树建徽业曜星洲。

    大厝的厅堂神主龛、厝顶的燕尾式翘脊、前立面屋檐下的泥灰雕装饰(俗称水车堵),涵盖了木刻镂空浮雕、剪瓷雕、泥灰雕等闽南特色的建筑工艺,现在,其中有些可能传承乏人濒临绝响。

    育德居建成之后,成为当时英都的一道新风景,远近闻名,时有参观者莅临,人们不但赞叹工匠的精妙技艺,同时也称赞华侨的爱国爱乡精神。

    好景不长,就在这幢大厝建成才十周年之际,中华大地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学校“造反”的红卫兵队伍向工厂农村蔓延,当时的霞溪生产大队也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开始了对被认为是“封、资、修反动文化”的祠堂、宫庙大举破坏,连带有传统文化的古式建筑华侨大厝也不能幸免。居住在育德居内的华侨亲眷,被迫采取保护措施,用泥灰浆把石雕人物、文字包浆掩盖,但仍然无法逃避被毁坏的厄运,“红卫兵”们用铁锤、铁钎敲开外包的泥灰浆,把石雕捣毁,栩栩如生的人物无头了,甚至雕刻得那么深的对联字也模糊不清了,其状况用“惨不忍睹”一词来形容毫不过分,令人唏嘘。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拨乱反正,育德居才迎来重见天日的机会。然而,当年为防止红卫兵破坏而对建筑构件包浆保护的泥灰,其残迹已经无法彻底清洗干净,留下了令人嗟叹的痕迹,而被敲坏的精美石雕,却永远无法恢复了。然而,侨厝被破坏的厄运并未结束,当年红卫兵肆意打砸之时,侨眷们将神主龛和大门垂花木雕构件,有涉嫌“封、资、修”的“敏感”部件(如古装人物)能拆下的都及时拆下收藏,虽然当时幸免一难,但在文革结束后重新安装,反而被猖獗的文物盗贼偷窃,大门外重新装上的木雕件尽数被窃,令人发指。

    尽管如此,这座饱经风霜的华侨大厝,还是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故乡亲属的一条永远扯不断的纽带。洪敦树已在1991年逝世,他的夫人黄乌轻在改革开放以后曾数次回国观光,回乡探亲,2000年11月6日,80岁高龄的黄乌轻最后一次回乡祭祖。她告诉亲人们,洪敦树晚年,经常对他的儿孙述说他这辈子如何从年小时漂洋过海在异国打拼谋生的奋斗历程,还把他的讲话制成录音带,告诫勉励子孙们牢记先辈创业维艰,知晓守成不易,努力奋进,切莫忘本。这个录音带,成为洪敦树的儿孙们的励志宝典,经常播放聆听。现如今,洪敦树家族的实业已发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澳大利亚诸国,经营创业涉及橡胶制品、粮食、医药、建筑及酒店业等等。

    侨厝育德居,从建成至今已有60年,经历了一个甲子轮回。它不但承载着海外华侨奋斗的辛酸历史,还见证了“文化大革命”破坏文化的那段特殊的沧桑岁月。但愿从今以后它能够很好地被保护下去,为后人保留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作者:榕光)

146321141858384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