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26日 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初九
  • [68期]    第4版 版
第4版
 
墨香诗韵满英溪
字体大小     

岂必桃源境是仙,

翁山形势更超然。

峰恋叠抱疑无路,

    水势重环别有天。……

    这首脍炙人口的《游翁山》七言律诗,出自清代泉郡文人、提督学政陈桂洲之手。该诗讴歌了英都峻秀的山川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生动描绘了英都人民的母亲河—英溪的奇丽景象:峰峦叠抱之间的蜿蜒水势,这就是美丽英溪魅力之所在。

    千百年来,因英溪具有独特的神韵,揽胜观光的骚人墨客接踵而至,或低吟浅唱,或豪情放歌,赋诗留题者,不计其数。陈桂洲的《游翁山》诗,就是他在归假时慕名来英都游览后吟诵的。在古代,英都是南安西部的文明奥区,文人学士以在英溪之畔放歌吟啸、泼墨挥毫为快事,直把英溪当兰亭。

    年湮代远,历经无数次的天灾和兵燹,先贤的遗篇、遗墨散佚甚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汗牛充栋中幸存下来的珍贵遗篇窥见当年英溪诗韵墨香的文风之盛。

    据传,明清隐士洪承畯,有一首写英溪的七言诗:

三山倒影浸清流,

漱石名处水石幽,

素月孤舟传韵事,

钓矶坐对碧悠悠。

    这首诗概括了英溪4个景点:三山倒影、枕漱石、素月孤舟、钓矶。“三山倒影”在十篙溪段,因其溪面倒映鹰山、馨山、老翁山三峰倩影,俗称“倒吊山”。“枕漱石”在董林溪段,是明万历癸丑科进士洪启初(号葆原)出仕前在此纳凉吟啸之处。“素月孤舟”在下库溪段,是洪承畯年青居英都时招朋会友之处,常年置一叶扁舟于溪畔,在舟上茗品论诗说文。“钓矶”在董林码头,是闲士垂钓之处。

    洪承畯这首诗提到的4个景点,都和名人的书法有结缘。“倒吊山”一景风光奇特,洪承畯和洪世泽都曾在溪中的大石上题有“山”字,因书写者蹲在溪中岩石上面朝溪水而写,我们在岸上看到的便是倒写的“山”字了,正和景名相映成趣。现在保留的是洪承畯手书的“山”字石刻,笔划饱满雄浑,气势磅礴。“枕漱石”留有洪启初手写隶书石刻:“洪葆原枕漱处”,笔力遒劲,摩崖石刻保存完好,甚为珍贵。“素月孤舟”留有洪承畯亲笔题刻二方:“长天秋水”、“素月孤舟”,均为行楷。1940年代,乡贤洪恭树从泉州清源山摹得洪承畯在泉州的题刻“山名仙灵”等正楷、行楷手迹3方,刻石嵌于溪滨之岸,使景点更富观赏性和艺术性。“钓矶”二字据调查系明代题刻,草书,作者佚名,因董林码头受水灾溪岸变迁而石刻被冲走,毁于民国初年,遂成千古憾事。

    洪承畯是著名书法家,他的诗记载的英溪景点,都和书法有关。但实际上歌咏英溪的诗词甚为丰富,虽然历经岁月沧桑而佚失,仍可搜集到许多名篇佳作。

    乾隆年间进士翰林洪科捷曾用如此曼妙的词句描绘英溪河边柳色如烟的景色:“漠漠和风低拂草,霏霏映日远随人。浓妆莺织看成幻,淡抹娥眉画未真……”。在诗人的眼中,英溪就是一位浓妆淡妆总相宜的仙女,她美丽的倩影随时出现在如烟柳色的梦幻之中。

    洪科捷的儿子、博学鸿词翰林洪世泽,则用如此质朴的诗句描写英溪小洲上的景色:“轻云遮半岭,飞雨过前溪。水涨芳洲绿,烟含野径低……”。轻云、飞雨、水上的绿洲,都引人无限遐想。当年的英溪,如此令人神往。

    洪世泽还有一联描写英溪景色:“午风度岭兼花至,暮雨侵溪带鸟飞”。午时吹过溪面的风,携着美丽的花瓣而至。傍晚英溪下起小雨,还带着鸟儿一起飞翔。在诗人的笔下,英溪的风风雨雨都是浪漫的诗。

    而洪启初的《过前山渡》一诗,则记载了古代英溪渡口的繁忙盛事:“千峰翠拥前山偎,呼渡人多争去来。何事纷纭君莫问,落花流水任萦迥”。“前山渡”的位置已不可考,但通过当年英溪渡口繁忙景象的描述,却勾起了我们对古代英都这个富庶之乡的怀古之情。

    如今,英溪依然是许许多多骚客吟家的歌咏题材。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当代诗人林东海的《忆英都旧游》了。诗中用“丹穴桐花飞彩凤,碧溪月色照扁舟”如此色彩斑斓的华丽语言,把英溪的梦幻般景色写得出神入化,令人神往。

    英溪,以其千年流淌的诗韵墨香,荡漾着神姿仙态的不老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