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版
清朝乾隆年间,英都人洪世佺中了进士,官授山西芮城知县,后来升至湖北襄阳知府。60岁退休回家乡居住,群众都呼其为“襄阳知府”,很少人直接称呼他的名字。
退休后洪世佺在竹仔林(即今大新村)盖了一幢府第,群众也称该幢府第为“襄阳府”。“襄阳府”规模宏大,面阔五间三进,还有护厝,红砖白石,黑瓦翘脊,典型的闽南风格大厝。正中大厅上方悬有“皇天诰命”盘龙木雕圣旨牌,非常显赫。
然而,这座规模宏大十分气派的襄阳府第,却有一处非常令人遗憾,就是如此高规格的建筑,门口的大埕却只完成了五分之三。以洪世佺这样显赫地位的退休官员,要钱有钱,要势有势,为什么这个埕不能完整呢?原来洪世佺建府第时,门外的埕地涉及别人的一块农田,田主不同意转让,他以这块田耕种的收入为生,土地对他的生活至关重要。仆人向洪世佺建议,买一块同样条件的田地与这位田主掉换。但洪世佺说,民以食为天,农夫视耕地为生命。农夫和他长久相伴的耕地有深厚的感情,不是可以随便调换的。我能有此深宅大院,当知足矣。门外的砖埕小一点无所谓,同样可以进出啊。这样,就出现了襄阳府第门口的红砖埕只建一半的情况。
洪世佺爱惜耕地,理解农民与土地相依为命的思想感情,不以权势压人的高尚情操,在家族中形成了良好的家风,爱惜耕地,与人为善的风尚代代传承。他留下的不完整砖埕的故事,也一直传颂至今。(作者: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