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期]    文史副刊 版
文史副刊
 
功高谁不知
对洪承畴未列入泉州历史名人蜡像馆的雏议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国庆节期间,参观了刚落成开放的泉州文庙历史名人蜡像馆。我欣喜欢的看到,规模宏大的泉州府文庙,其原貌正在逐步恢复,并建立了历史名人蜡像馆,集中展示古泉州一千多年来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光照神州的历史名人,这是传承、弘扬泉州优秀历史文化的一件大好事,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我对现有展出的28尊蜡像中没有洪承畴的像不能不感到深深的遗憾。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谥文襄,南安英都人。明万历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陕西三边总督。明末,他统兵13万与清兵会战与松锦,战败被俘,为清太宗招降。清兵入关时他建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进展非常顺利。顺治帝入京后,调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他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力主满汉合流,以实现民心安定,长治久安。顺治年间,由于摄政五多尔滚悍然下“剃发令”,激起江南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清廷遂以洪承畴取代多铎,授予“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他采取以招抚为主,征剿为辅的策略,尽量减少流血牺牲,为平定江南起了关键作用。后来,清廷又授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令他平定西南。面对西南一带多年战乱、民不聊生,人民需要安定,国家需要统一的时局,洪承畴坚决反对穷兵黩武。他审度时势,实行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缓靖南疆促进大清统一立下了历史性功劳。云南平定后,他又向清廷请求减轻百姓负担,赈济灾民,建议暂缓向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进军,以恢复生产,安定地方。
    纵观洪承畴的一生,他事清以后,文韬武略得以充分发挥,对国家对民族贡献很大。他帮助清廷吸纳明制,制订典章制度。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招抚江南,平定西南,为加快大清的统一进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又是个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在明朝曾任三边总督,奉命镇压农民起义军。但这不光彩的一页人生历史基本上没有受到遣责,而是他事清以后的历史性功绩却一直受到非议。显然,这是“正统观念”(即狭隘的民族思想)影响所致。乾隆皇帝从巩固长远统治的需要出发,把由明入清的明朝降官120多人列为“贰臣”,洪承畴也在被贬斥之列。其功在国家、功在民族的历史性光辉,300多年来一直如明珠蒙尘,被错误的贬斥所掩盖。
    其实,我们的先辈早就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给予洪承畴客观公允的评价。清咸丰年间南安水头的举人吕宗健就写诗敢于对把洪承畴列为“贰臣”这一偏见提出异议:“尽道文襄入贰臣,吾侪尚论贵在求真。”认为洪承畴的功劳在于爱惜广大老百姓,“遗泽咸知遍士民”。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1905年在《赞洪文襄》一诗中指出:“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高度评价洪承畴的功绩在于使老百姓免受战争的苦难。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原《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清史专家王宏志伉俪1991年编著的《洪承畴传》,史料翔实,立论客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为指导,科学地研究分析洪承畴一生的功过是非,指出洪承畴的“主要政绩对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应属于基本肯定的历史人物”。1996年在泉州举行的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士也对洪承畴的历史功绩予以肯定。
    洪承畴作为一个为中华民族发展和安定起了积极的作用历史人物,不论社会上是否还对他存有多少偏见或异议,其主要功绩依然焕发光彩,无庸置疑。泉州历史蜡像馆不是对贤馆,洪承畴是历史名人,而不是圣贤。历史名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洪承畴确确实实是我们泉州的历史名人,功高谁不知?!   
                                                                                                                                 20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