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生平事迹简介
一、望族后昆 名门苗裔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廿二日出生。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即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
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曾祖父洪以诜,邑庠生(秀才)。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很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有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旌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承俊。承畹早逝。承俊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二、家驹千 国石万钧
洪承畴童年入溪溢馆读书。但因家境贫寒,11岁就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承畴为徒。洪承畴重进校门。
洪承畴学习很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承畴少年的非凡抱负,甚得恩师赏识,洪启胤曾在承畴的一篇作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政治生涯。
三、总督三边 誉称“洪军”
洪承畴在刑部任事6年,天启二年(1622)擢升浙江提学佥事,2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1627年)升陕西督粮道参议。当时陕西连年干旱,农民大饥,加上明末朝廷的腐败统治,赋税苛重,农民起义自此揭开序幕。崇祯三年(1630),学过兵法的洪承畴升延安巡抚,次年升陕西三边总督。奉命主持镇压陕西农民起义军的事宜。洪承畴治军有方,连连胜利,统治阶级内部颂声大起,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兵”、“洪军”。在取得一定战果之后,洪承畴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20万两,一部份作军费,一部份赈济贫民。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承畴擢升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等处军务,仍兼任陕西三边总督。
四、趋援锦州 松山决战
崇祯十一年(1638),崛起于十七世纪的满州清兵入犯京畿,关外告急。洪承畴奉命回京。次年,授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崇祯十四年(1641),锦州守将祖大寿一再告急,承畴奉命率军抵达松山,与清兵会战。他控制了松山至锦州的制高点,以凌历攻势重挫清军,锦州局势开始好转,但由于明廷政治极端腐败,崇祯皇帝又性多疑忌,用人不专,片面听信新任兵尚书陈新甲的错误意见,下诏催承畴速战。陈新甲还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其作监军,使洪承畴以守为战把清军拖疲拖跨的作战方略无法实施。权臣干预,号令不一,导致洪承畴指挥不灵,历时2年的松锦决战,终以明军失败洪承畴被俘告终。许多翔实史料证明,松锦失陷是明廷极端腐败所导致,并非洪承畴“失计”。
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一心争取承畴归顺,派满汉官员轮流劝降,均遭拒绝。清将发怒,举刀威胁,他“延颈承刃”,始终不屈。后来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意见,对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还亲临囚所探视,终于感动洪承畴降清。咸丰年间举人吕宗健《咏洪文襄》一诗有“无奈受恩深覆载,遂甘攘诟救疮痍”之句。指出洪承畴被皇太极关怀所感动,才下决心蒙受种种非议责难,为救老百姓而降清。
五、佐理机务 运筹帷幄
顺治元年,清军大举入关,承畴建议应宣布王令“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使“军民秋豪无犯”,“百姓仍以安全”。多尔衮接受承畴这些建议,入关非常顺利。入京后,洪承畴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在此期间,他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并建议顺治皇帝“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