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三期]    家乡视窗 版
家乡视窗
 
京华何处文襄居之二
北京金台书院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我2006年在《英都乡讯》发表《京华何处文襄居》,又经网上转载后,先后有清史专家王政尧及热心英都文化的人士告诉我,北京还有一处洪承畴居住过的府第,后来他的孙子洪奕沔献给地方官府办义学了,就是有名的金台书院。而在洪承畴的故乡英都在老一辈人的口中也曾经有过洪奕沔在京城献地办学的传说。朋友们提供的信息,促使我进一步探究。时过8年,今年5月12日,我和洪本炎先生一道,赴京实地考察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位于北京市崇文门外的东晓市大街203号。东晓市,因清代这里曾是繁华的早市而得名。通过对东晓市大街今貌的观察,仍然依稀可见这里当年热闹的集市的痕迹。
    我们循着门牌号数找到“东晓市大街203号”,灰砖砌成的围墙上镶嵌着一方白底黑字的牌匾,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立的保护标志。文曰:“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金台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布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一九八四年九月立”。旁边另有一方同样白底黑字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的关于金台书院简介的牌匾。院墙保护完好,门台上挂有白底黑字竖式牌匾,文曰:“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门台及院墙瓦当檐口下方的木饰部份涂了鲜艳的红色油漆,几位工人还在对门台继续施工,涂髹油漆。门台对面挂瓦照壁(屏障)贴着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的校史简介,标题为“古韵新曲,书香满庭”,文中介绍金台书院小学“前身是清朝名将洪承畴的赐园──洪庄”。
    我们跨进大门,一位管理人员问明来意后告诉我们,这是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维修施工,没有人接待游客,可自行参观。
 
    进入大院,迎面就是书院的主要建筑:“官厅”。朱红色垂花门台上,挂着康熙皇帝题写的金字牌匾:“广育群才”。因在维修阶段,我们无法进入大厅参观。官厅的两畔有文场,就是当年学子读书的课堂,内有桌椅。文场宽敞明亮,回廊树木扶疏,书院置身于城市山林之中,闹中取静,环境优美,确是勤奋攻书的好地方。
    查得有关资料,金台书院前身系清廷给开清重臣洪承畴赏赐的私宅,称为“洪庄”。康熙三十九年(1700)京兆尹(古代首都附近地方的长官,亦称顺天府)钱晋钖在宛平、大兴两地设义学,收受孤寒生员入学。宛平县的义学设在长寺,大兴县的义学就设在洪庄。后来,宛平的义学并入洪庄,名为“首善义学”。从此,设在洪庄的义学规模更大了,终年书声琅琅不断。
    首善义学创办之初只租用洪氏庄园的一部份房舍。后来,施世纶授顺天府尹,他打算把洪庄的空地买下来,扩建义学,将义学升格为书院。当时洪承畴及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均已逝世,洪庄的主人为洪承畴的独孙子洪奕沔。他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之职,因多次随驾出征,屡次立功,升为“参领”,贝子王子辅国公见他“敦笃”,把长女许配给他,就是“额驸”,汉语称“郡马”。洪奕沔得知此事后慷慨表态愿意献地办学,乃具折奏请朝廷,康熙皇帝看了奏折大喜,准奏,嘉奖了洪奕沔的义举,并亲笔为义学题字赐匾:“广育群才”。义学从兹增建学舍,扩大规模。至乾隆十五年(1750),义学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
    清廷设立书院,最初只在省会设立,后来有条件的州、府、县也相继设立。金台书院因在京师且出过优秀人才而名闻全国。举人陆润庠曾在金台书院进修备考,后来中了状元。附近居民因而把金台书院称为“状元府”,据说过去曾立有“状元”牌匾。
    查《清史稿》及《福建通志》等志书得知,施世纶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三月授顺天府尹。施世纶到任之后,兴利除弊,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扩建义学就是其中之一。施世纶是施琅的儿子,洪奕沔是洪承畴的孙子,都是为清廷统一大业作过重大贡献的功臣名将之后;都是泉州府人;都是受父荫或祖荫荐举授官的。他们家教良好,年轻有为,具有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思想基础。因此,施世纶到任伊始即重视教育,决定扩建义学,培育人才。而洪奕沔大力支持,慷慨献出皇恩赏赐的庄园办学,可谓珠联璧合。这也是两位泉州籍人士同任京官的一段佳话。
    义学升为书院后,隶属顺天府官署管理,所收生员主要是京师所属地区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贡生。顺天府准备参加乡试的童生也可就读。金台书院设学长(即院长、主持人)1人,都由有名之士担任,还设有学副2人,上舍6人,内课16人,外课20人。并经常聘有名师为“附课”来讲课。朔望之日,府尹常常亲临监考,对成绩优秀者给予“膏火”(即学费)奖励。如发现人才,立即上疏向朝廷推荐,建议破格录用。
    现存金台书院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后的格局。据记载,门前对面的挂瓦影壁屏障,就是这次重修所建。书院共有大小房间64间,其中有可供聚会、讲学、备考的讲堂30间。光绪三十一年(1905)皇帝颁诏废科举、办学堂,书院旋即停办,改为顺直学堂。之后,先后易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小学、东晓市小学、北平市第十二区中心国民小学、九区中心小学、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等。1973年改为崇文区东晓市小学,2000年改名为北京市崇文区金台小学,2011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这一命名,体现了这所小学校发祥于金台书院的不平凡历史。
    现在,金台书院小学已经全部搬至新校区,金台书院作为历史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供人们参观。
    洪奕沔献出私第办义学的善举,奠定了金台书院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规模,是对京师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还直接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的第八代孙洪永清也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将位于南锣鼓巷59号的洪承畴宗祠捐出办学校,并亲任教师。体现了洪氏一门世代重视“广育群才”无私奉献的良好家风。
           2014年7月
按:《京华何处文襄居》之一载本报第26期(2006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