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期]    特刊专版 版
特刊专版
 
洪承畴的民本主义思想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编审)
字体大小     
   【作者:王宏志】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孔子提粮饷和政府的出的实行“仁政”,就是要“仁者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子更具体地说出君民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中国历代的开国名君和名臣,大都强调这一思想,并作为统治天下的指导思想。
    洪承畴的民本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于清朝任职期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经济的现状,多次提出减
    一、促使清军在入关到占领北京的过程中改变以往 对百姓的烧杀掳掠政策。他提请多尔衮注意,在清军进入中原时,要严明军纪,善待百姓,招抚官吏,以争得民心。特别是对抗拒的府、州、县,官吏虽诛,“百姓仍予安全”,更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这对人民是有益的。
   二、促使清朝在统一的过程中,尽量采取政策,减少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他利用在明朝为官的旧关系,采取以招抚为主的策略,同时重视安定民心,不去伤害百姓。每到一处,他都发布告示,晓谕“朝廷德意”。即使遭到激烈的抵抗,也没有对反抗者加以报复,尤其是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抚恤有加。
    多尔衮十分赞赏洪承畴下江南的功绩,并对他更加信任,在招抚的事宜上,给他更大的权限,即不必再请示朝廷或平南大将军,可以独自处理。顺治帝亲政后,更加重用洪承畴,委以五省经略的重任。他根据招抚江南的经验,军事上采取“以守为战”的方针,政治上采取“广示招徕”的政策,这样费力少,收效大,又减少兵民遭到的残杀。这一时期洪承畴招抚政策收效最大的是大西军的首领孙可望的降清。孙可望多年活动在云贵一带,了解那里的山川地形,熟悉南明政权和农民军的内情,在群众中影响又大,他的投降,对清朝进军云贵起了重要作
用。
    三、促使清政府减轻江南人民的负担。洪承畴到江南的任务还有一项也很重要,那就是“兼理粮饷”,即筹集军队的粮响和政府的开销。洪承畴并没有不顾百姓的实际情况而一味满足朝廷的要求,他认为这时“实关民生休戚,封疆安危”的大事,向朝廷最高统治者如实报告了江南经济的现状,多次提出美名赋税的请求和建议,他的建议请求,出自他的民本主义思想,对处于危苦之中的江南人民来说是有益的;对清朝安定江南来说,也是有益的。
    四、促使清朝尊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不强令其剃发、改装。在进军贵州、云南时,洪承畴起的作用相当大,主要是他从民本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进取西南“首以收拾人心为本”。他除仍强调严明军纪,不掳掠扰害百姓外,又根据云贵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俗全然不同,性情殊不相类”的特点,尊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先大胆地允许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暂不剃发、改装,事后再上书请示。顺治帝同意了他的做法。
    洪承畴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促使各地土司纷纷率众前来归服,加快了清朝统一这一地区的速度;更使当地少数民族人民不再恐惧,不再抵抗,不再躲避,较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民本主义思想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它促使一些理智的统治者,在役使人民为其创造财富的同时,注意爱惜民力,体恤民情,关心民生疾苦,不过度伤民,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洪承畴也属于有作为、有理智的统治者中的一员,他的民本主义思想和做法,在清朝完成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对人民有益,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