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期]    特刊专版 版
特刊专版
 
从公羊派的“大一统”理论谈对洪承畴的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字体大小     
    【作者:李尚英】数百年来,开清重臣洪承畴一直成为众矢之的,被世俗目之为“大节有亏”的“贰臣”,似乎永远不得翻身。这不仅不符合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而且也与儒家、尤其是公羊学派“大一统”的观点背道而驰的。
    众所周知,“大一统”思想和“华夏文明”,数千年来一直浸润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巨大的向心力,促使人们具有无比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成为全体中国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大一统”的思想,要求人们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然而,这“华夏”与“中国”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大民族主义(例如大汉族主义),而是多民族间的融合体。
    诚然,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的集团,华夏文明的代表,但却不能说华夏族仅仅是由炎、黄两个氏族所构成。正如当代历史学宗师杨向奎先生所说,华夏族“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复合体,炎、黄、夏、周外,东夷集团,尤其是虞与殷、商,在构成华夏族中起了骨干作用。虞、夏、商、周四代构成了华夏族,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虞、夏、殷周中,虞殷代表了东夷集团,夏周代表了夏族集团。夷夏两系也不是各自封闭、孤立的系统,而是两相交往,互相渗透,并逐渐融合为一体。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哲学家体系,主要表现在公羊学派的理论上。
    公羊学派产生的时代应为战国晚年的乱世,它实际上是继承孟、荀两家学说而有所发展的。公羊学派发展了荀子的“一天下”的说法,而倡“大一统”。其具体学说也正如杨向老所说:
    在《公羊》中的“中国”、“夏”与“夷狄”,不是狭隘的种族概念,它定义于政治与文化的水平,夷狄可进为“中国”,  “华夏”可退为“夷狄”。所以在《公羊》中多处称许“夷狄”,贬“中国”者亦有多处。他还进一步指出:  “中国”、“夷狄”之别在乎“尊尊”,  “尊尊”是伦理概念,也是政治概念。如“夷狄”能匡王室而尊尊,  “夷狄”亦新中国,“中国”当然可以入主中国。······这种理论对于维护中国之一统,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无比的作用。
    按照公羊学派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清廷入主中国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了。
    我们今天评价洪承畴,应该站在整个中华民族和大一统的立场上,充分肯定其顺应历史潮流和为一统局面的形成所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贡献;而不应该站在大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更没有必要跟在乾隆帝的后面,大骂其“大节有亏”,是“贰臣”,将其钉在汉奸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