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期]    特刊专版 版
特刊专版
 
关于洪承畴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南安市英都商会)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我这次提交给大会的5篇材料,涉及洪承畴研究的5个问题。
    一、《洪承畴和他的父母》、《洪承峻和素月孤舟》二文,发掘族谱、县志、府志以及洪承畴的奏章、揭帖等有关记载,以翔实史料阐述洪母傅氏深明大义,对洪承畴事清同情和支持,其弟承峻入清以后仍然孝事老母,一如既往不贪仕途。他(她)们和洪承畴并没有什么不共戴天的“观点”冲突或抗清义举。此二文旨在指出,社会上长期流传的种种“传说”、“轶闻”  (含文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是从为贬斥洪承畴的动机出发而编造出来的。传说不是历史。我高兴地看到,不少同志的发言及材料都引用了拙文的资料,使一些谬误得以澄清。
 
    二、  《功高谁不知》一文,旨在呼吁泉州府文庙的“泉州历史名人蜡像馆”应给洪承畴一席之地。如果洪承畴连“泉州历史名人”都得不到承认,那么谈何理直气壮的为他的“开国重臣”正名?
    三、  《南安吕宗健——向二臣传叫板的第一人》一文,介绍清咸丰举人吕宗健的《吊洪文襄》诗二首。该诗过去没有引起史学界重视。此文旨在指出,吕宗健作为封建时代受过严格正统观念教育的儒生,敢于和“国朝”钦定的“国史”唱反调,旗帜鲜明地为洪承畴降清一事“尚论求真”,其勇气令人钦佩。今天,当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指导下进行洪承畴研究时,是不是也应该从吕宗健的诗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洪承畴作
出正确、公允的评价呢?!
    四、  《洪成琳和孙中山赞洪文襄诗》是一篇关于孙中山写作《赞洪文襄》诗的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及该诗流传来龙去脉的调查文章,供专家学者在研究洪承
畴时参考。我想,继续调查、努力发掘有关洪承畴的史料,应该成为洪学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五、我还有一篇关于指出《洪大经略奏对日钞笔记》是伪作的文章,因上午唐文基老师在会上的专题发言已作专论,故没有提交给大会。我和唐老师论点相同。唐文基老师是福师大历史系教授,是专家。他的文章比我权威,希望这次能引起与会诸君的充分重视。  《奏对日钞》违背史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甚至给洪承畴脸上抹黑,错误比比皆是。我在此仅再举一例:《奏对日钞》说顺治帝问“铜之短绌何法以济之”?洪承畴对曰:“臣前于高丽,见其地多产铜……”。按,王氏高丽国建于公元918年,至1392年已为李氏朝鲜所代。洪承畴始终没有到过朝鲜国,也不可能在王氏高丽王朝灭亡200多年后仍称李氏朝鲜国为“高丽”。作者不顾史实无中生有,及其历史、地理常识贫乏于此可见一斑。本人注意到,今天会上还有人在发言中多次把《奏对日钞》中的内容当作洪承畴的言论而加以引用。因此,郑重地指出这本《奏对日钞》是伪作,再次提醒人们勿上作伪者的当,避免以讹传讹把洪承畴研究引入岐途,就显非常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