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期]    文史副刊 版
文史副刊
 
英都情愫
——怀念那清纯的新圳
字体大小     
    英都不大,声名好响。古老的翁山悠悠千载;秀丽的英溪源远流长。
    生于斯,长于斯,我曾为四面环山屏障而赞叹。徜徉云从古室,荡孤舟于素月,倾听石泉钟声,掬宝湖之圣泉,就踌躇满志。当我迈出翁山门槛,走进那迷人的象牙塔,顿觉天地之大。回首人生足迹,始知英溪之水,恰似雨露甘泉,把我滋润,育我长大。于是“月是故乡明”,真真亮我心坎。
    云游他乡,岁月蹉跎。常常陶醉于“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之精深博大。又曾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笑谈先辈们毕竟成为过去的历史。但不知怎的,心中的故乡始终让我魂牵梦萦,慈母深情化作奋进力量的源泉。
    于是,想家了。
    天真无邪的童年,求学入住的东西轩,如在梦里,又在眼前。
    我终于回到阔别二十余载的故乡。旧貌换新颜。尽在意料之中,却似梦境里。
    高楼林立,水泥路四通八达,信息渠道堪与都市媲美。别墅新村,别样天地。到处车水马龙,一路笑语欢歌。找不来翁山小学、南安三中的旧影,却情迷于绰约风姿,被感染得醉意陶然。
    轻推记忆的窗口,细才故乡的踪影,除了环山依旧,就是日新月异。
    我知道,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家乡人勇立潮头,依托特区政策的伟力,直把一支水暖号角吹响在大江南北。深厚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人杰地灵的雄姿。
    故乡,面对您迷人的身影,感触您恢宏灵气的传播,留连忘返于琳琅满目的村落,游子竟然不知归。
    不是说:“英都见楼败”吗?那不过是愚腐的注脚。应该说,今日翁山,才是人生的真正希望。
    变化,叫我惊心魂魄;欣喜,又让我感到些许失落。要知道,我这回是专为重温儿时那条清沌如洗的新圳风情而来的。
    我家的后门口有一条水渠,是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凿的。源头开始于英溪的上游,引来英溪水,蜿蜒数里,流经良山、荣星、民山、英东,又从英东之西庄尾泻进南溪,汇入英溪下游。这水渠不大,一米来宽,长年累月,川流不息。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成千亩良田、又为万余人提供了无偿的洗漱用水。
    这清清的水渠,就是新圳。她是村民的生命之渠。
    夏日,我光着身子,躺在水渠里,任凭渠水流淌,怡然自得于冰凉。试想:清澈见底的水渠,水底是细砂,碎石,偶尔还有鱼儿嬉戏。真个让人忘情的世界。儿时的伙伴们,常在这里嬉戏水战。我的额头至今仍留下顽劣的痕迹。冬天,起个大早,拿起毛巾,带上牙缸,走出家门,就可盥洗。看那长长的水渠,一丝不挂,光光亮亮的还冒着腾腾热气呢!平常,随便坐在渠边石板上,悠哉泡脚,戏水,还可一面用毛巾擦洗污秽。农夫们劳作归来,新圳就是消却疲劳,荡涤污垢的天然浴池。清晨,傍晚,女人们三三俩俩,在这里浣纱浆洗,一渠碧水,一往情深。尽管,干旱时,农民们会为分一股(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