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期]    文史副刊 版
文史副刊
 
[谱牒文化]溯本思源是一家
——浙南洪氏宗亲谱牒简介
字体大小     
    【作者:榕光】在浙江省平阳县的腾蛟,后半垟以及苍南县的金乡桐桥等地,聚居着400年前从英都迁徙繁衍的洪氏宗亲。2001年10月,英都洪氏东三房六世宗祠重建委员会派出洪清波、洪敦衍、洪联登三人为代表到苍南县龙港镇举行一次恳亲座谈会。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恳亲活动,发现浙南宗亲很重视宗谱修撰,并粗略观阅了他们的宗谱文献概貌,因撰此文以记之。
    分居在平阳苍南一带的宗亲,属翁山洪氏东三房七世派下,主要分布在今平阳腾蛟、半后垟及苍南县的金乡桐桥三地。三地各有宗谱,自成体系,均名为《洪氏宗谱》。三部宗谱之间,又有紧密联系,称为“连环谱”。据《塘坡洪氏瓯谱原序》记载,既松公之七子尾溪公于明万历间先到平阳塘坡乡,“爱其山水”,数载后回闽,率诸兄“并挈父骸”(即既松公遗骨)到塘坡定居,是为开瓯始祖,支分七派繁衍。尔后,逐渐徙居星散。为维系亲缘,清乾隆癸丑年(1793),塘坡洪氏奕培公首倡修谱。这是分居浙南宗亲的第一部谱乘。又据《重修宗谱校正源流引言》记载,清道光八年(1828)秋,英都东轩裔孙文蓄携带族谱到塘坡寻宗,与塘坡的钦干“对谱”,钦干“依来谱备录”,澄正了关于翁山洪氏源流的记载,“知吾氏陈而易洪者自英山之三世祖良斋公始也。由良斋公而溯乃父温斋公者,即翁山赘洪之祖。由温斋公而溯乃父顺斋公者”。据此,促使了道光癸卯年(1843)秋重修宗谱,使之完善。东轩十五世裔孙钦御撰写《校正源流引言》。此后的100多年,没有大型的修谱活动。据《新修谱序》载,为使族谱“严慎常修,免罹荒芜残缺之虞”,于1975重修一次(即共和乙卯本)。至1990年“统一连环修纂”,是为“共和庚午本”。十九世裔孙玉仲为这套新修宗谱撰写序言。连环谱三地自行刊刻版本,木版雕印,古色古香。谱系正文之前,俱载有翁山洪氏第二次修谱时东轩十世洪有相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的世系图序言,及塘坡二次修谱序言文献。卷首还载有裔孙顺镜撰的《连环谱序诗》七言绝句五首。兹录三首如下:
    回首泉州始祖同,只因离乱各西东。年湮代远无联系,虽是同宗似异宗。
    溯本思源是一家,迁居别处字行差。今朝谱牒连环造,玉树重开团结花。
    谱牒连环意义深,天涯海角一条心。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寄音。
    诗句表达了分居浙南宗亲溯本思源的强烈感情,读来令人感动。浙南洪氏宗亲的谱牒,见证了东三房的一支派系分居浙南繁衍的发展历史,有其重要的意义。
   分居浙南的洪氏宗亲目前约有7000多人,是迄为止已知英都洪氏分徙外地聚族而居者人数最多的一支派。四百年来,他们传承了洪氏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朴素作风,以农为业,勤苦劳作。改革开放以后,兴办了乡镇企业,开拓了新的业绩。其淳朴、正直、坚韧、顽强的优良品德代代传承。更有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涌现一位革命英雄人物。1947年8月,身任中共平阳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的洪汝兰,在开展地下革命斗争中遭遇伏击,为保护同志和党的秘密身负重伤,跳入飞云江壮烈牺牲,事迹载入《中华英烈大典》。